okex欧易交易所封面图

okex欧易交易所

okex欧易交易所是国内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,现在注册永久免20%手续费!

官网注册

以太坊基金会“听劝”了?从抛售狂魔到DeFi参与者的转变

长期以来,以太坊基金会(EF)因频繁抛售ETH、资金管理不透明而饱受社区批评。在许多人的眼中,EF的主要“商业模式”似乎就是卖币。2024年11月的数据显示,基金会的金库资产自高点缩水近40%,其中99.45%仍为ETH,而EF的抛售更是屡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,引发投资者对ETH价格的持续担忧。Vitalik曾公开解释,这些抛售是出于监管考量,但社区对此并不买账,甚至有人讽刺“EF使用以太坊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场景,竟然是卖掉自己的ETH”。

然而,2025年1月,这一情况迎来了转变。EF宣布拨款5万枚ETH(约1.5亿美元)投向DeFi生态,并将资金存入专门的多签钱包“EF: DeFi Multisig”。这一举动,标志着基金会从“被动抛售”到“主动参与DeFi赚取收益”的策略调整。对于社区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信号:EF终于迈出了支持以太坊DeFi生态的第一步,试图通过赚取链上收益来填补资金缺口,减少市场抛压,并重塑外界对其的信任

以太坊基金会豪掷4.5万ETH冲DeFi,抛售狂魔要变身链上大户了?  第1张


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对资金管理方式的调整,更是一种态度的转变。过去,以太坊基金会在DeFi领域的参与度极低,甚至被批评为“冷漠旁观者”,而如今,它正试图通过实际行动回应市场的关切。这次行动,是单纯的财务策略优化,还是以太坊生态的一次战略性回归?随着EF在DeFi的进一步布局,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其角色定位。


重锤落地:4.5万枚ETH注入DeFi,市场迎来新变局

2025年2月13日,以太坊基金会(EF)再次出手,将4.5万枚ETH(约1.2亿美元)部署至多个DeFi协议,正式拉开了其链上资金管理的序幕。相比以往低调的资产转移,此次行动不仅金额庞大,而且直接选择了头部借贷协议,让市场对EF的长期规划浮想联翩。


以太坊基金会豪掷4.5万ETH冲DeFi,抛售狂魔要变身链上大户了?  第2张


根据链上数据,EF的ETH分配情况如下:

  • Spark(MakerDAO旗下借贷协议):存入1万枚ETH
  • Aave Prime与Aave Core:分别存入1万枚和2.08万枚ETH
  • Compound:存入4200枚ETH

此举使得EF在DeFi协议中的ETH持仓总量突破7.5万枚(约20亿美元),一跃成为去中心化金融世界中最大的机构参与者之一。尽管这批资金仍然掌握在基金会手中,但其用途已经从“被动持有”变为“主动增值”,这不仅降低了市场对其持续抛售的担忧,同时也为DeFi生态注入了新的流动性

EF的大规模入场,对头部协议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。Spark作为MakerDAO体系内的借贷平台,本身专注于ETH抵押借贷,其与以太坊的深度绑定使其成为EF的“天然选择”;而Aave作为借贷市场的龙头,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大量机构级流动性,这次EF的注资更像是一种“官方背书”,推动AAVE代币短时上涨超过3%。Compound同样受益于EF的信任,作为DeFi历史最悠久的借贷平台之一,其相对稳定的风险控制能力,使其成为基金会资产管理策略的一部分。

更具象征意义的是,Vitalik Buterin(V神)亲自转推了这笔交易,并配文:“Welcome 45k ETH to the DeFi machine”(欢迎4.5万枚ETH进入DeFi引擎),这一表态无疑强化了EF对DeFi生态的支持立场。长期以来,Vitalik对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策略一直保持克制态度,而这次公开支持EF注资DeFi,意味着以太坊核心团队或已达成共识:DeFi的复兴,不能仅靠市场自发成长,而需要更多的机构级参与


以太坊基金会豪掷4.5万ETH冲DeFi,抛售狂魔要变身链上大户了?  第3张


EF已经不再是加密市场的“被动卖方”,而是成为了DeFi流动性的一环。但这是否意味着基金会已经彻底转向长期DeFi投资?还是仅仅是对市场压力的短期应对? 这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。接下来,EF如何优化这批资产的管理,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

社区反响:从质疑到谨慎乐观,EF真的“听劝”了?

以太坊基金会(EF)此次大规模注资DeFi,迅速在社区内引发了热烈讨论。毕竟,长期以来,EF的“抛售行为”让市场对其资金管理策略充满不信任,而这次突然的大手笔布局DeFi,不仅改变了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方式,也让整个以太坊生态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。

社区的态度可以用“谨慎乐观”来形容。一方面,DeFi生态的支持者认为,EF终于“听劝”了。过去,以太坊的主要竞争对手,如Solana、Avalanche等公链,不仅提供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快的吞吐量,还在DeFi生态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。而以太坊基金会作为整个生态最重要的支持者,却在DeFi最关键的发展期几乎毫无动作,这让许多以太坊开发者和用户倍感失望。如今,EF的资金回流DeFi,被解读为对以太坊生态建设的重新承诺,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务决策。

但另一方面,依然有不少人对此举持怀疑态度。一些社区成员指出,EF的这一决定更像是出于财务压力的被动选择,而非真正的长期承诺。他们担忧,基金会只是想通过DeFi赚取短期收益,以填补金库缩水的资金缺口,而非真正支持DeFi生态长期发展。如果未来DeFi收益下降,或市场出现新的资金压力,EF是否会再次恢复抛售策略?

此外,监管合规问题也是社区关注的焦点。基金会如何在不触及监管红线的前提下,从DeFi生态赚取收益? 目前,全球各国监管机构对DeFi的态度仍不明朗,虽然以太坊基金会本身并非注册金融机构,但作为行业领导者,其资金运作依然可能受到外部压力。如果未来全球监管趋严,EF是否会面临法律合规方面的挑战?

不论如何,以太坊基金会的这次资金调配,至少在短期内改变了市场的情绪。市场已经用数据投下了支持票——在EF宣布注资DeFi后,ETH短期内出现小幅上涨,DeFi板块的多支代币也随之走高。这表明,市场对EF的这次行动抱有一定程度的期待,认为它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。


未来展望:DeFi的复兴,需要“真金白银”

以太坊基金会(EF)此次大规模注资DeFi,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市场情绪,但它是否真的意味着基金会资金管理策略的长期转向,仍然存在不确定性。EF的公告中提到,“更多计划即将到来,包括探索质押。”这意味着,基金会的资金运作可能不止于存入借贷协议赚取利息,而是有更进一步的链上布局。

结合Vitalik近期的言论,未来EF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:

1. 质押赛道的布局

相比借贷协议,质押(staking)提供了一种更稳定、低风险的收益模式。如果EF将部分ETH质押至Lido、Rocket Pool等流动性质押协议,不仅可以赚取原生质押奖励,还可以通过流动性质押衍生品(LST)进行二次增值。这不仅减少了对市场流动性的直接冲击,同时也能提高以太坊的整体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。

2. 支持新兴DeFi协议

目前,EF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传统借贷协议,但未来不排除它将触及更具创新性的DeFi领域。例如,再质押协议(Restaking)——EigenLayer的兴起,已经让ETH在DeFi中的应用更加多元化,EF是否会考虑布局这一赛道?此外,RWA(现实世界资产)赛道,如代币化国债、稳定收益协议等,正在成为DeFi的新增长点,EF是否会借机进入这一领域,推动DeFi与传统金融的融合?

3. 治理参与与生态引导

过去,EF在DeFi生态中的角色更偏向于“旁观者”,但随着其大规模持仓进入借贷协议,它是否会通过治理投票影响DeFi协议的未来发展,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例如,EF是否会利用手中的ETH影响Aave、MakerDAO等协议的治理决策?或者推动某些利好以太坊生态的政策?如果EF选择进一步介入治理层面,那它在DeFi生态中的角色可能会从“投资者”变为“引导者”,这将对整个市场格局带来深远影响。

EF的转向不仅仅是资金管理方式的调整,更是对“建设者优先”价值观的重申。过去两年,由于高额Gas费、监管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公链的崛起,以太坊的DeFi生态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流失,而EF的入场,可能成为让DeFi重新回归主流的关键助力。

但这场实验的成功,最终取决于EF能否在收益、风险与社区期待之间找到平衡。如果它仅仅是为了短期止血而进入DeFi,那么一旦市场情况好转,基金会是否会再次恢复抛售策略?如果监管压力加大,EF能否在合规框架内持续运作这些资金?这些问题的答案,决定了EF在DeFi中的角色是昙花一现,还是长期的生态推动者。

目前,市场已经用上涨投下了信任票,但对于DeFi生态来说,这场长跑才刚刚开始。如果EF能够持续保持透明度,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DeFi治理,或许“Make DeFi Great Again”不再只是口号,而是现实可期的未来。

ETH LOGO图 ETH -1.36%
The End
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谈天说币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